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个体差异有密切联系。一般认为,不良行为应看做个人缺点,但不良行为与学校风气、教育风气、社会思潮影响有很大关系。一些学生试图通过自己的异常行为引起教师对他的注意,对压力进行反抗,表现对学校、对老师的不满。学生的不良行为,会影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行为矫正,是指依据学生原理对明显异于常态且妨碍个人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行为进行处理,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方法。行为矫正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运用学习原理。行为矫正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应答性条件反射、认知行为矫正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原理,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
2、注重实验心理的客观操作。矫治者要按照类似实验的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操作矫治技术和教学策略,然后再评估行为改变的情况。
3、以客观检测数据为治疗依据。在矫治过程中,对被矫治者的行为变化做详细客观记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行为矫正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依据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方法。如常运用的表扬、鼓励等正强化方法、惩罚方法,负强化方法和消退方法。
(2)依据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的系统脱敏法等;
(3)依据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认知行为疗法。它着眼于找出不良行为的情绪、思想基础,通过改变不良的思想,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4)依据社会学习理论的模仿法等。这种方法强调提供良好行为作为行为楷模,供学生观察学习,从而使学生减少不良行为。
行为矫正一般按以下几个基本步骤进行。
- 确定要改变的行为目标;
- 明确行为的基线;
- 实验处理;
- 行为评估。
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Highway学生课堂
师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