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是指对学过的知识重新学习的而过程。复习也是再现课堂情景,以及消化知识、加深理解,使知识系统化的一种好方法。复习需要科学的安排,有计划的复习能提高复习的效果。
1、 每项内容六次复习
循环复习法是指学过的内容及时复习之后再时间上每隔一定时期回过头来再复习,只是时间间隔上逐渐拉长。
孩子的复习要做到“细水长流”其基本原则是,在新的信息输入大脑后,印象还未消失之前,及时进行信息整理,接着又在不同的时间多次加入复习,使“痕迹”不断强化,以求把输入的信息变成牢固的记忆。
具体方法是:在学习某一门知识的过程中,采取学习——复习——再复习地进行信息整理。复习不必次次细背,对于熟悉的内容只需从匆匆的“一瞥”,反复多次累加起来,会在记忆的刻板印上难忘的痕迹。
从时间安排上,最好做到:
每课有回忆、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期中复习、期末进行总复习。
这样每项内容至少有六次强化印迹的机会,并且这六次是在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进行的,满足了及时巩固、不断巩固的要求,因而有利于记忆。
2、 知识穿串三法
学完一个知识点后,要用自己的思路将其整理出一个纲,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其浓缩为一个整体,而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知识穿成串。
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家长在指导孩子复习时,一定要让他把知识串起来,把原材料建成大赛,阶段复习更要重视这一点。
怎样串知识呢?
要从整体上看概念与概念的关系
要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
要学会列图表
3、 抓住“六基”
复习不能一把抓。要抓住重点即:
基本概念要牢记;
基础公式要熟练;
基本例题要吃透;
基本规律要理解;
基本体系要形成网络;
基本疑点要攻克。
抓重点还应抓自己解决问题的弱点,将其中自己认为不会的或没有碰到过的或解题略有困难的全部挑出来,认真而详细地记在“难题本”上,并做出正确答案,反复认真思考。复习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而且要深钻。
4、 理解消化
“理解”是复习的基础。自己真正理解、消化了知识,才有可能综合运用。理解,要力求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基本定理,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抽象等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思考,做到融会贯通。
对于“理解”要做到,弄清来龙去脉、沟通相互关系、掌握推证过程、了解相关相似相对概念的异同、明确知识的性质价值和用途。
理解是整个复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孩子在理解的过程中,需要将知识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所以,理解要熟读课本,逐字逐句地推敲每个基本概念、原理的本质,集中精力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进行剖析。
5、 学思结合
复习时需要将知识进行分解,所以,思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复习中应该重点思考那些问题呢?
研究“为什么”
复习的过程中,学习任何概念、公式、定理、法则、规律,都必须有形式逻辑思维能力参加才能进行。
研究错题
复习时,对于自己错的题目,也要多分析研究。错在什么地方、什么原因错、卡在什么关口,多给自己提一些问题,使自己去思考、去解决。
研究难题
难题的解答其实是孩子在进行解题思维分析、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积累。一些好的解题方法需要不断的论证、总结才能得到,越是难理解的地方越应该努力弄明白。
研究作业和考试卷子
要“研究”出题人的想法、目的;自己做的那些对,是不是方法好;做题的步骤是不要补充或精简;如果是错,错在什么地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