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材”。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导致了“父权”在人们心中的根植。“养不教,父之过”的言论,又常常压抑这父亲对于孩子的关爱。所以,在这些思想和言论的压力之下,他们常常将这些关爱,转变为手中的棍棒,错误的认为这是表达内心关切的方法。
这种教育方式的恶果在孩子小的时候不明显,随着年龄增长,会发现出自这样的家庭的孩子都比较暴躁和易怒,他们讨厌用头脑思考,却偏爱用拳头说话。
其实,打骂并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宣泄掉父母的急躁情绪。受体罚的孩子长期生活在严重“缺氧”的空间里,各方面的发育不会太正常。长时间的压抑还会让他们渴望有一个宣泄的机会,所以他们喜欢那种刺激的快感,甚至会不时的制造机会达到宣泄的目的。
北京师范大学Highwa学生课堂的李喜伟教授提出,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对于惩罚,家长一定要明白,惩罚其实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纠正孩子错误行为的一种方式。
惩罚应该与情感化结合使用,父母对孩子要“严慈相济”,严肃地对待孩子行为中的问题。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诚恳地表扬他,即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又告诉孩子能做什么。
对于惩罚不能将他当做教育的法宝,无论什么情况都使用;不能对孩子嘲笑和讥讽,父母惩罚孩子的态度要诚恳而又严肃,要尽可能减少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能恐吓,这样做的危险很多,容易增加孩子的精神压力和恐惧心理,容易形成孩子胆小、软弱、遇事缩手缩脚、优柔寡断的性格。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自己的修养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加好地教育孩子。
教育与医生治病有根本的不同,它是要盯住孩子身上的“亮点”、“优点”,使之发扬光大。
教育更需要鼓励、表扬;哪怕孩子身上的“亮点”、“优点”还很小、很微弱、只有针尖那么大,也要大张声势,让它成为明天的现实。
所以,与其每天向孩子 伸出手指,对他们戳戳点点,横加斥责,不如伸出拇指,来鼓励孩子支持孩子,给孩子更多积极的、正面的能量。